搜 索

关键字:
栏 目:
 

友情链接

 
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研训

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

2010-11-24 15:26:54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2480

                              公安县第二中学   文富国

【内容摘要】历史科如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而能减轻学生负担呢?本文认为应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实现历史课堂的整合化、生活化、情趣化、情感升华化。

【关键词】 整合化    生活化    情趣化    情感升华化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相关教育部门一直提倡对学生进行“减负”,学校也积极响应该政策。但同时问题也凸现出来了,学生减负的同时教学质量也有所下降。而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第一生命线,能不能在教学质量与学生减负之间寻找一个更佳的支撑点呢?笔者认为要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是最主要的阵地,也是最直接与有效的途径;而要减负,也必须先从课堂教学入手,全面实施课堂减负。下面就以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及同行们的听课中获取的一些感悟来谈谈如何细化历史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实现历史课堂的整合化,提升教学质量

所谓整合,是指“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之意,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各知识点块之间的关系。对他们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在讲述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时,按教材的顺序是先讲授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然后讲授希腊城邦,最后讲授古希腊公民。在备课过程中,笔者感觉如按照教材顺序依次讲解,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紧凑感。于是笔者就对教材作了重新整合。围绕 “古希腊为什么会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文明的发祥地”该主题进行重新调整设计。先讲古希腊之所以会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文明的发祥地是和古希腊公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民主的主体是公民,古希腊之所以能实行民主,公民的素质是重要保障。在讲解了古希腊公民的素质之后,设问:古希腊的公民何以具备崇高的素质呢?引用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前夜的一段话进行过渡,“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之后就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 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使得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公民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然后再问:那么古希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是什么赋予它的存在呢?学生便很容易地回答出是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所赋予的。最后就自然地引出第三部分的内容——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这样的调整整合,学生便很清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不仅使学生感觉耳目一新,而且也进一步培养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

二、实现历史课堂的生活化,提升教学质量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历史总是过去性的,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如果依旧采取灌输式的传统教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样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点翻腾的浪花。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感兴趣的便是身边的琐事、新闻和其他生活素材。因此,课堂上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生活走进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具体生动的情景素材,创设尽可能多的历史情景,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那样学生的热情便会提高,历史课堂教学便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那么该如何构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充满活力的课堂,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实现教材的生活化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电影电视、图片动画、民情风俗,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抓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把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应用到课堂上。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肉”的。

如必修一专题四《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节,里面有一部分是讲“文革”历史,书本上关于“文革”的史实比较少。为更好地让学生对文革有更直观地了解,在上课前,我便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去采访身边的老人,并把采访的内容录音下来最后写成采访录。上课时让学生把自己采访来的成果展示出来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成果得到认可,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乐中求学。再如在讲授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里的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时,便把“台州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到“新河之战”非常激动兴奋,学习热情自然而然提升。把现实生活中素材搬进教学,使呆板的教学内容注入鲜活的生活元素,为课堂教学增添乐趣。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也使自己教得

(二)实现教师教学的生活化

1、教师语言实现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生活味浓重、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尽量把史实故事化、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给学生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如在听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绥靖”政策内容时,按书上的解释学生一知半解,怎样能更通俗一点理解呢?那位老师告诉学生,“绥靖”为“安抚”的意思,就像一个孩子为了不让狗骚动,用手顺着它的毛进行抚摸,让它感到舒服。“绥靖”又有安定的意思,两者结合,就是用安抚的手段使其安静下来。这样生活化的课堂语言,学生很快从“绥靖”一词的含义中认识到英法等国讨好法西斯的本质。

2、教师课堂组织的生活化

课堂上,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因此,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也就意味着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将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全身心的真正“动”起来,在“动”中体验,在“动”中感悟,在“动”中求知,在“动”中生成。

如在讲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文时,笔者便依据学生的爱好,将与本节课有关联的、饱含深情而大家又熟悉的歌曲《白桦林》作为导入。一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用歌曲导入,深受学生欢迎,能一下子将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而且也使他们深深地感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历史,历史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并不断积累史料的好习惯,使历史学习渐至佳境。

为了始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整个教学中便以《白桦林》的两个主人公在战争时期所写的信件的内容来贯穿始终(信件的内容是传递见证他们之间的坚贞不屈崇高的爱情)。让学生通过对主人公互往信件的内容解读来理解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整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极其强烈,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个个积极参与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气氛非常活跃。这种与学生现实生活熟悉的情景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实现学生学习的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精神世界。由于各人思考角度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历史的答案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并无权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不能唯“标准答案”是从,不能用一个水平去衡量,应大力鼓励学生充分地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尽情享受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

如上完《百家争鸣》后,便设置了“献计献策活动”:让学生运用儒、道、法、墨家等思想观点,对我校开展的“弘扬法制精神,建设和谐校园”进行献计献策。学生个个积极发言,见解也一个比一个新颖。在这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进一步得以培养,独特的品质和风格,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逐渐形成。

三、实现历史课堂情趣化,提升教学质量

朱熹曾指出:“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都深刻鲜明地阐明了情趣是调动学生思维,点燃激情之火的催化剂,探求知识的内动力。什么是情趣?《现代汉语词典》对情趣是这样解释的,情趣指:①性情志趣;②情调趣味。因此情趣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情感体验来保持并发展这种兴趣。所以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创设特定教学情境,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趣味中求知、在求知中得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时刻充满着快乐和成就感,当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如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教科书上很空洞,很无趣无味。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轻松愉悦地掌握这节课呢?为此笔者苦思冥想,但苦无良策,碰巧一次在看电视节目“艺术人生”时,为纪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五十周年,艺术人生栏目特邀请了《梁祝》的演奏家,他们讲述了《梁祝》五十年发展演变的历程——化蝶五十年。当时眼前一亮,这不刚好和我国文化有关吗?于是便把它引进课堂,以梁祝的发展为切入点,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通过梁祝这一典型文化的发展历程来了解整个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整堂课中《梁祝》那细腻、柔美、缠绵令人如痴如醉的小提琴协奏曲轻响在教室里,每个学生都沉浸在这轻柔又高亢的音乐声中。学生感觉这节课过得特别快,课后还依旧陶醉在那令人如痴如醉的绝美的妙曲中。这就使得教学内容既深入浅出,又意味深长。

四、实现历史课堂的情感升华化,提升教学质量

 有人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陶行知提出要争取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历史课堂上,我们不仅仅只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更要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他们思考思辨观察的能力,更要在情感上升华。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创造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擦出情感火花,实现情感的交融,使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升华。

如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在课堂结尾时笔者又回归“白桦林”的歌曲,播放那独特忧伤,很有意境的曲调,使学生的心灵再次回归。学生情感在那静静的白桦林歌曲中不言而喻地再次得以升华。再如在教授《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一课时,最后巧妙地结合当时上课的日期——1224,刚好是圣诞节,笔者最后让学生联想展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你们有哪些祝福送给它呢?之后放手让他们自由阐述,自由感慨,并把他们各自的祝福愿望挂在圣诞树上。最后由一位学生挑选一个经典的祝福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历史课堂中的情感得到更完美的表现。

整合化使课堂更加井然有序,生活化、情趣化使课堂更加有滋有味,情感升华化使得课堂更加回味无穷。“四化”创造了快乐轻松而有礼有效的课堂,有利于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课堂的美丽,源于用心。只有用心,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赵亚夫.课程教材教法.[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