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关键字:
栏 目:
 

友情链接

 
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探索

小课题也能做出大文章

2014-06-23 16:31:2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8347

小课题也能做出大文章

湖北省公安县倪家塔小学  谢正明

 

 

我是公安县一个乡镇小学的普通教师,即将由远东书局出版的《小学趣事活动作文教与学》的专著,源于我承担的荆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微型课题的研究。因为研,作了一些思考,写了一些文字;因为究,作了一些课例,收获了一些经验;也因为研究,得到了市教育部门和周边中小学教师的关注。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基层教师出教学类专著,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常听到老师们谈论作文指导不知如何教,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是没有事写、没有话写。200010月,我在武汉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分会举办的“刘默耕小学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时,听了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的科学课《连通气球》。于是想到将“连通气球”这个科学实验纳入作文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有事可写。

1、初始课的设计,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问题

第一个课例《连通气球》最初的想法就只是想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问题,结果产生的效果相当可观,虽然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但产生的效果不得不让我引起反思。我用了一个寒假写了一个《现行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剖析与研究》(此文获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办、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一等奖)应该说较全面地解析了现行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一剖析对我认识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的视野拓宽了。

思索让我们清晰了写作的两个必需: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生活经验靠积累、靠观察、靠提醒(以前,我们的老师没有提,所以学生没有醒),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予以补充生活经验,促成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积累经验的丰富;语文经验靠积累(两个途径:一是阅读课上积累,二是课外阅读积累)。

2、“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作文教学”的研究

带着这种思考,我又组织了“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作文教学”的研究,请海霞老师执教的《荔枝蜜》,有效的把“剥荔枝”的写作技法进行拓展,仿写“剥桔子”,学生接受效果非常的好。于是我又开始思考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当年的研究小结中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三个颠覆”。即

①传统:阅读教学教学生“写什么”,作文教学教学生“怎样写”。

主张:阅读教学教学生“怎样写”,作文教学教学生“写什么”。

②传统:命题作文,同一题目写不同的内容。(考试效应)

主张:现场作文,同一内容写不同的题目。(应用效应)

③传统:重想轻说,想就是编造,把想象作为作文的核心。

主张:重说轻写,写只是记录,把思维训练作为作文的核心。

并撰写了《要让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回归本位》在杂志上发表。但是当时的思考仍然局限,就认为只要现场给予学生活动,学生就能写作文,并认为就能出彩。于是老师们都开始尝试用这种方法,朱丽琼老师“保护鸡蛋一周”的实验日记,徐言梁老师的“无土生豆芽”的观察日记,赵海霞、朱丽琼的“种豆芽”的观察日记,胡靖老师的“转鸡蛋”、徐言梁老师的“奇妙的纸”等实验活动,给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承担的荆州市这个微型课题,就其性质而言,是群众性的、大众化、田园式的研究。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书斋里去解读、评价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一个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研究者和被研究的对象,使教育研究回归教师的生活、回归到常态,从而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提升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教育教学个性化风格。

教研也好、科研也好,着力点都在课堂谋划。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同样也是教师激情飞扬的舞台。只有不断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研磨课堂,才能让自己在获得成就感、认同感的同时,永葆工作激情。

3、趣事活动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对活动作文建了一个模,《趣事挑逗课堂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一等奖。这段时间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唯一的进步就是对组织的活动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开发创新活动,活动要有意义,要有趣,学生要有兴奋点。我借用李白坚老师的“押韵游戏” 做了一个示范课,确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在课堂有一个醒悟点:就是真正地认识了选材,把选材与选事分辨清楚了(以前认为选材就是选事),所以很多认识、领悟、观点真的是在课堂中形成的,研究离开了课堂就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杨校长上了一节《成语接龙游戏》的课,也把丰富材料、搞趣的思想灌进了课堂,便于学生选材。二是找不到精彩的活动段子,怎么办?把普通的事件上出精彩,于是就有了《课堂上的答案》,这个题目也是在课堂中生成的。这个生成使立意高了起来。为后面课的研究又开辟了一些思路。难怪有人说:只要做研究就有收获,哪怕是别人研究过了的东西,对你的帮助都是很大的。

4、写作元素的思考

继后,黄顺凯的课《画鱼》,熊艳玲的课《削苹果》,都渗入了立意高的意识。并要求老师写下水文,便于更好的把握研究方向。几个课例后,我发现:①教师的下水文老套,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②课堂模式固定化了。寻求创新又成了我的思考。成娟老师的建议又给了我新的路子,建议把作文教学系列化。当时我在想,这个建议非常好,想了两个问题:①学生习作有哪些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有怎样的逻辑联系?②如何把它运用到教学之中去?

再请成娟老师上《连通气球》,我们企图把习作元素的引入教学中,从立意入手,抓细节描写点,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过程非常的好,学生有了选点意识,但学生的习作效果并不算理想——主要是细节描写不精彩。于是,我又组织了两节如何抓点,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作后指导课。这种实效性指导,学生受益匪浅,内化速度高,进步速度快。

5、线性选点法的形成(选材)

王朝晖老师的课《尝液体》进一步给了我启示,那就是活动结束后,引领学生全程梳理这个过程(她的想法就是降低写作难度,认为四年级学生整体把握不了)。为我思考课堂如何指导学生抓详略作了一些提示。

如课例《莫比乌斯圈》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梳理活动过程:①活动导入——②玩普通圈,沿1/2剪开——③一个插曲故事——④玩普通圈,沿1/3剪开——⑤乌斯圈,沿1/2剪开——⑥乌斯圈,沿1/3剪开——⑦谈感受。说明:如果7个点都详写,那是写小说;7个点都略写,那是记流水账。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命题,选择1——2个点进行详写。我把这种方法叫“线性选点法”。

后继朱丽琼老师的《字谜游戏》、《老虎的通知》,吴传霞老师的《简单与不简单》等活动习作让我们所有老师刮目相看。

6、研究策略的阶段梳理

喜悦后,认真梳理这段教学:大家都在有意唤醒学生关注事件的态度和方法,把学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惰性激活,使其进入一种“准写作”的兴奋状态。

王朝晖老师用回望的方式,通过回忆情境体验,把它整个过程条理化,把这种经历、感受转化为丰富的故事,进而成为写作的主线内容。

成娟老师用暗示的方式,通过聚焦情境体验,把它某个环节细节化,把这种经历、感受转化为动人的细节,进而成为写作的鲜活内容。

朱丽琼老师用线性选点的方式,通过反刍情感体验,将整个过程用点分划,把趣点的经历、感受转化为文章的主干,进而成为写作的主体内容。

吴传霞老师用渲染的方式,通过放大情境体验,把它某个情景情绪化,把这种经历、感受转化为感人的情节,进而成为写作的升华内容。

   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极力倡导把微型课题当作学问来做,这样能较好地走出从实践到实践,从经验到经验的低层次循环运行状态,进而不断形成和增大研究者的深度。而深度则源自于思考,源自于对理论的学习、吸纳、消化和运用。

7个性化语言、时代化语言的引入

20136月,我有幸听了管建刚、何捷等大师的作文指导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追求学生生动活泼的习作语言。于是,在我的作文课堂里开始尝试着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并鼓励学生写出带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儿童的语言是任何一个成人都无法超越的,儿童是语言的天使。

如学生以淘汰赛的形式做完《字谜游戏》后写道:老师决定用最原始的‘剪刀、石头、布’产生进入决赛的最后一个名额。我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们的组长——谢启芳,双手合十:‘组长大人呀,能否比赛全靠你了,保佑!保佑!’”

 “我们分成九个小组比赛,我还当了组长呢!可看看我的几个组员,一个个没精打采的,胖的胖,瘦的瘦,一看IQ就不太高。”

8、趣事活动作文的结题总结

从此,我实验班学生的习作开始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并许多报刊也不断向我们老师约稿。回顾经历的路,总结出我们活动作文的三部曲:

①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最初可以把活动分段,一段一段的说,再连起来说,最后整体说。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表达的流畅性。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分段描述法”。

②让学生学会抓重点来写,写好细节。即把整个活动分节,一个节就是一个点。然后根据自己的拟题选择其中的1——2个点作为写作重点,训练点面结合的写法。我把这种方法称为“线性选点法”。

③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语言,即让语言生动起来、灵动起来。儿童的语言稚嫩、有趣、幽默,但潜伏着。只要给他们轻松、活泼、安全的语言环境,他们的童话语言就会冲口而出,让你捡拾不尽。我把这种方法称为“童语激活法”。

三曲三段,循序渐进,切不可一蹴而就。

   一个课题,一本专著,一段收获。我觉得要有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中小学老师要重视三个环节:一是发现小问题。分布在我们教学细节中的诸多小问题不容易发现也容易被忽略,但它们的价值却不容小视。所以教师既要敏锐地察觉有价值的小问题,也要勤于记录问题,科学地整理问题,有效地形成微型课题。二是解决小问题,要做到精、巧、细。指问题解决讲究简明精练,体现在问题解决要巧妙和有新意,要求问题解决要细致深入。三是整合小问题。微型课题研究并非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讲究小问题之间的整合。既可以整合形成更大的研究课题,推动课题的滚雪球式发展;也可以连接产生更多的小问题,让课题顺藤摸瓜式发展。微型课题的这种整合是微型课题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问题发现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

有研究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实践,有实践就有经历。这种小课题,虽然没有重大发现,也谈不上理论的重大突破,但实用、实际、实在。累积这些思考,记录这些经历,理序集结即为书。用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公安县教科所朱敬华先生的话说:“课题没有大小,小课题也能做出大文章。”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省教科所於春光同志的全方位的帮助,样稿也得到了国家教学行政学院专教授的充分肯定,并欣然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