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第三中学 邓邦华 曾香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就是教师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以《原电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策略:
原电池这节课因为有实验和奇妙的现象,老教师新教师都能上的生动,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新奇上,这还只是停留在新课改的浅层面上。而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并切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态度,却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探究的。这节课围绕 “铜片上产氢”不符合学生旧知开始,展开对原电池的探究,并最终解决化学能是如何转变成电能的解释。
三、课堂设计:
引入:荆州市夜景图
同学们,请看这一幅灯火通明的图片,这是我们荆州市的夜景图,我们除了感叹学校美丽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是谁给我们燃亮了黑夜送来了光明?是电,正因为电,也让我们的生活世界变得五彩斑斓。我们已认识了一种可以让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原电池的知识内容
板书: 第一节:原电池
复习:请大家回忆,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什么:
(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两极一液一线
设问:能否根据这幅图片,写出:锌—稀硫酸---铜”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学生动手练习:
探究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反应:Zn + Cu2+ = Zn 2+ + Cu,任选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原电池呢? 各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先讨论你们自己的方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并总结出两套可行的方案
1.锌—硫酸铜—铜 2.锌——硫酸铜——碳棒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电流表中指针的变化和两电极的变化)
1.实施方案
2.描述实验现象:(都有电流,但不稳定;两个电极上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随着上述实验时间的延续,电流表的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最终没有电流通过,同时芯片表面逐渐被全部铜覆盖。
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在反应一段时间后,难以避免溶液中有铜离子在锌片表面直接还原,一旦有少量的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即在负极(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负极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反应中止了,也就没有电流在产生。
发现问题: 这样的原电池不能用来做电源
展示:化学电源图片
过渡:这些化学电源都能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如何才能使我们刚才设计的原电池产生
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提示:从不稳定因素着手(铜离子与锌片接触)作为原电池,其功能就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上述实验中在负极上的变化趋势影响了供电效率,是否可以设法阻止溶液中的铜离子在负极锌片上被还原?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小组之间讨论,找到问题的原因)
学生活动: 1.交流原因,找到改进设想:将铜离子与锌分开
2.提示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小组之间交流,选择合理的方案
3.实验论证可行性
4.描述现象
5.尝试让学生解释盐桥的作用
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避免两溶液直接接触
②平衡电荷
“动画,演示 ”边看边解说,总结电流形成的原因
学生练习:书写该原电池的两个半反应
学生提问:
1.能否将硫酸锌溶液换成其他的溶液, 氯化钾溶液可以吗?
学生实验验证,注意电流的大小的变化
2.电流的大小取决什么? 换电极
学生活动:按照所提的问题去探究,观察现象
总结(学生): 原电池的输出电能的能力:首先取决于组成原电池的反应物的氧化还原能力;同时装置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影响电极反应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老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小结:原电池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根据,使氧化与还原反应分别两个不同区域上进行,再以适当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获得电流.
结束语:这一节课我们比较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非常地投入,科学探索,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有关实用化学电源问题是复杂的,我们再以后的学习中再一起共同探讨,也可以通过网络“摆渡”一下,可以了解得更多。
四、案例分析:
虽然是“老歌”但是“新唱”,其中有他的新颖之处。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优势在于,结合了新课程理念,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自主性、探究性和有效性。虽然从知识点完整性上来讲有些漏洞、显得零乱,但最终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1、本着“自主”原则
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教师,你要相信学生,放开手让学生亲手去做。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实验操作,怕出危险而不敢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而实际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更希望自己来获得体验获得知识。教师只要强调好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由学生自主预测、设计、操作、观察、结论、解释,这种体验最深刻,最宝贵。而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会让学生越听越疲倦,甚至昏昏欲睡。所以让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吸引住学生,让未知、神秘的实验迷住学生,放开手把自主还给学生,才是教师要做的。
2、坚持“探究”路子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更为有利。本节教学中我设计了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原电池,由于实验的材料多,怕学生设计部完全,但是实际却发现他们很有创新精神,设计出了很多的原电池,并解决了很多的新问题。据学生反应,他们就喜欢这样的化学课,不是老师自己讲,而是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自己讨论、探索,并最终解决了实际问题,不枯燥,非常有趣。
3、实现“有效”教学
这堂课我并没有满足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实验上。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多,在环节设计上我精心设计了“有效”的提问并适当进行 “有效”的总结,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