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关键字:
栏 目:
 

友情链接

 
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研训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2010-11-19 15:53:37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3266

 

公安县第二中学   文富国

 

 

【摘  要】本文以本校每月开放周时的公开课为例,观察历史课堂无效现象:课堂提问无效、材料呈现无效、课堂讨论无效、作业布置无效等,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研组、学校三个角度思考减少历史课堂无效现象推进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堂观察  无效现象  思考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作为一种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而今有效教学的研究早已在教学界开展得轰轰烈烈,教学中的有效早就是一个时髦的词儿,探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教师工作的本质,也是历史课改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呈现本校每月开放周时观察到的历史课堂教学无效现象为基点,从教师、教研组、学校三个角度进一步思考改变历史课堂无效现象的手段和途径。

一、观察:历史课堂无效现象

1、课堂提问的无效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交流,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问是否有效也就成为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但是由老师逻辑的不严密或是备课过程中不够精益求精,历史课堂有时会呈现无效设问,这就起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培养能力的作用,课堂效益明显降低。长此以往,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在历史课堂上得不到调动和展现,那他就会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开设历史课的作用又何在呢?

1:《“蒸汽”的力量》一课,教师在讲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时,她先让学生朗读P101的第一段然后设问:“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于是一学生又把P101第一段的内容读了一遍。

这个问题在老师已让学生朗读的情况下再设问,这个问题也就成为无效设问。况且即使没有朗读,这个问题也毫无思维含量,因答案就明确写在书上,学生无需思考就能获得,起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其实这个设问可以作这样的调整:师不要马上直接提问,而是先提供一些相关材料如09年高考浙江卷的39题的材料一,然后再用高考题设问,在课堂上让学生见证高考题,好多学生往往会跃跃欲试,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2、材料呈现的无效

历史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地图、图片、影视、动画等。在历史教学中引进材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其中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就是高中历史新课程考核目标和要求之一。由此引进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提炼史料信息和史料分析的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教师提供的材料不清晰、不典型以及量过多等原因,导致材料引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教师在讲到凡尔赛体系的客观进步性时呈现了五则材料,其中材料一是大段的文字资料,想以此让学生概括出凡尔赛体系的客观进步性之一即使帝国主义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稳定局面,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材料五则是一幅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图片,以此来说明凡尔赛体系的又一客观进步性即一定程度上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本课通过引进历史资料,来培养学生史料阅读、提炼史料信息和史料分析的能力是可取的。但由于材料一的文字量太多,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又太少,所以材料一的呈现基本是无效的。而材料五由于他选取的是欧亚地图,欧洲疆域的变化及那些新兴的民族国家根本不能很好地显示出来,所以该图片的呈现也是无效的。在此教师如果能用20世纪20年代英国、法国、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表来取代材料一的大段文字,那就会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发现其中的道理。至于材料五的图片则可重点选取和展现奥匈帝国的疆域及其变化。

3、课堂讨论无效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的运用,可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但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法存在着误解和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课堂讨论是表层的、粗浅的。虽然,这比过去教师完全包办的教学有了进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教学过程,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但是,应当认识到,这样的讨论,是难以使学生形成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意识和方法的,也难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种课堂讨论是低效或是无效的。

3:《辛亥革命》一课,教师在分析完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存在的局限后,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还是即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然后让学生按观点分三组讨论,结果全班同学都选择了即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的该组讨论。

很显然这堂课的课堂讨论组织是失败的。虽然教师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看法,但由老师已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存在的局限,由于学生知道社会对这些问题的一般价值观,,因此即使还没有进行讨论,大家就已经有了一个“统一结论”。后面所谓的课堂讨论也就变成了学生如何表达、阐析的过程。其实这节课教师在介绍完辛亥革命的过程后可不忙于先分析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存在的局限,而是先抛出一些人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接着问学生的观点,然后再按观点分组讨论和辩论。当各组争论不下的时候,教师可适当诱导、点拨如:分析为什么该组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是用什么标准去衡量的呢?然后学生就会发现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也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大大提高。

4、作业布置无效

历史课堂作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落实、巩固、检查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历史课堂作业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或者时间的仓促,尽管课堂上作业布置这一环并没少,但实际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4:《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一课,教师匆忙布置的作业是:请列举出三位启蒙思想家及其观点,另外一题是相关内容的高考题。

第一题学生随意挑出三位思想家及其观点回答了事;第二题则刚读了题目就下课了。在此这样的作业布置是低效和无效的。第一题教师若能改变形式即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启蒙思想家和观点分列两边,让学生连连看,这样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或许就会提高,教师落实、巩固、检查知识的范围也会拓宽。或者改变教师出题的命题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或单独命题,然后再交学生完成,这样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第二题高考题干脆就作为课外作业,等课外完成后再上交批改。

二、思考:改变课堂无效现象

以上只是从本校每月开放周的几节历史课上观察到的几个无效现象,此外,还有更多的无效现象在不同的历史课堂上流淌。

而历史课堂无效性现象的呈现,目的是为了追求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克服教学无效性,而力争有效性呢?我们从教师、教研组、学校三个角度去思考减少历史课堂无效现象推进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精心备课

备课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广义的备课而言,教师要注意平日知识的积累,善学会学,“处处留心皆学问”。知识面越广,一个人思维、想象等能力施展的范围也越广,才能将学生的精神空间从教材扩及外部丰富的世界,实现学科之间、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交融,而不让思维的火花在拘束于教材、呆记于教材中熄灭。而上课前,综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诸因素对一堂课进行具体的图谋画策、编写教案、准备教具等则属于狭义的备课。而就狭义的备课而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对象、斟酌教学设计则尤为重要。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宗旨和灵魂,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开展须围绕教学目标而行。教学目标是指引的方向,而课堂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为这个方向服务的,为达到这个方向努力的。如果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课堂就会有序进行,那么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其有效性更大;而主题模糊、目标笼统,课就会上得混乱、无序,其无效性现象会更突出。所以要由教学目标来锁定一节课的效益、效率和效果。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使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得以更紧密地结合。

定位教学对象:早在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因材施教”,虽然说的是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要教师依据教学对象来教学是无疑的。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备课有一项重要的步骤就是备学生。但是我们会在较多的公开课上感受到教学对象的转移即教学对象的学生要么变成授课教师自己;要么变成了听课的教师,而真正的教学对象只是成为摆设或跑龙套的群众演员,主角流失了,这样的课堂效果是什么呢?“教师要眼中有学生。……你的服务对象只有学生,如学生一节课上没有什么收获,那么这节课专家再觉得好,也是失败的课。……课是为学生上的,学生认同你的课,是学生从你这里得到了智慧和启示,才能说明你的课是成功的。”赵亚夫先生的这番话正是道出了课堂有效性的真谛。

斟酌教学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达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导演,怎么设计情节、怎么引导学生往下学,都必须深思熟虑,有些形式化、模棱两可的设计是必须省略的”,否则无效时间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好的导演和一般化的导演的区别在哪里?好导演不是他自己会演戏,而是他知道怎么让演员发挥到极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为学生代替得太多,结果原本是演员的学生,现在成了观众”,这样,学生作为学习主角地位的作用就失去了。我们有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公开课需要,觉得新课程应该进行新的展现手段,一不小心就产生了怪胎,形式成了主要,内容和设计的主旨变得那么漫不经心,主次颠覆,这样产生的教学设计肯定就会产生无效效果。

总之,精心备课对任何教师来说都是必要的,它是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一环。

2、教研组:团体合作

教研组作为一个学科教学研究的集体,在改变无效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应发挥它积极的作用。而一种全新的听评课理论和方案,即观察课堂,它就是以教研组为合作体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课堂观察与以住的听评课教研活动有所区别,它是以教研组为合作体,由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部分组成。课前会议关键是教研组确定听课的观察点,观察点的选择最好做到既能避免交叉重叠,又能相互支撑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观察研究体系。课中观察,教研组的每位听课教师都有具体的观察任务,比如观察教师教学(教科书使用、材料研习、提问的量与质、给予学生思维时间、教师板书情况、教师所处位置等等);学生学习(课前准备、课堂笔记、问题问答量与质、自由发表见解、生生交流、有创意的学习活动等等);师生互动(师生交流活动的量与质、教师生成问题的解决等等)。课后会议是由听课教师由不同角度汇报刚才听课记录和评价。这是一种全新的听评课模式,尝试这样的模式,会让你感受到平时上课、听课或评课从没注意、观察的角度,而这样从不同视角出发而整合的一个听评课结果会让听者和授课有很大的启发,并从微观教学角度来思考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有助于教师从每一个环节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整节课的有效性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学校:精细管理

有效教学既是学校教学的永远追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教学能否实现有效,关键在质量生成过程的管理,而精细课堂管理,则可有效促进质量提高。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校可制定教师课堂常规的相应管理要求和办法,出台课堂教学秩序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课堂规范教学的管理,加大对教学常规和纪律常规的巡查力度。而作为学校领导也可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工作情况,并积极与上课教师进行沟通;还可督促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包括鼓励教师跨学科听课,外出听课等。

以上从教师、教研组、学校三个角度谈了减少历史课堂无效现象推进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而其实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若教师平时能注意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课前能精心备课,来回推敲,课后能及时小结反思,课外还能虚心听课,那么我们相信中学历史课堂上无效教学的枝条将会日益减少,而有效教学这棵大树主干将会日益强壮繁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郭蕾.深秋遇智者,取向更明确——感受赵亚天教授评课[J].西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2.

[3]陶行知全集(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2.

[4]王建华,童富勇,仲玉英主编.新课程与陶行知教育思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会,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