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胡志坚
“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为此,中国教育报3月18日第3版发表朱永新在政协分组会议上的发言:《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那么什么是教育家?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教育家呢?早在1919年,陶行知曾对教育家进行过分类,在他看来,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最高尚者。”而“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努力追求,成为教育家呢?笔者认为,必须有威廉·詹姆斯所说的“见”。这个“见”包括了教育工作者对社会、人生、教育以及三者关系的根本认识。大家都知道,民国初年,
就教育理论本身来说,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成为教育家,为什么必须要有“见”呢?因为在教育理论发展史中,曾经出现过各种互相矛盾甚至彼此截然对立的观点,如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纪律、兴趣与努力、游戏与工作、目前需要与长远目标、个人经验与种族经验、(教材的)心理组织与逻辑组织、学生主动性与教师主动性以及今生与来世、性善与性恶、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与专(职)业教育、教育平等与精英教育、理论与实践、系统知识与做事、儿童中心与社会中心、个性与社会性、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知识与智力(能力)、学校与非学校、智育第一与德育第一、天性与教育、内发与外铄,等等。“教育思想的历史,就是在这一系列矛盾中左摇右摆地蹒跚前进的历史。”因此,在这些互相矛盾甚至彼此截然对立的观点面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必须有自己的“见”。
赫尔巴特被称为教育家,是因为他强调了教师、课堂和教材,这是“见”。杜威之所以是教育家,是因为他强调了学生、活动和经验,这也是“见”。这些“见”或许有偏颇,但“片面的深刻”要胜过“全面的肤浅”,更胜过“人云亦云”。有了这种“见”,也就有了全国人大代表、华中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成为教育家,还必须要有“行”。只有“见”而没有行,虽不能说是“假见”,但也只能说是一个教育理论家。中国教育不能说不缺少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理论家,但更缺少的是有“见”并“身体力行”的教育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下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成为教育家,就必须有“见”和“行”。
《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1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