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关键字:
栏 目:
 

友情链接

 
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研训

多一点,再多一点 ——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2010-12-09 15:06:1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2216

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曹春莲

 

朱自清的散文《春》特别美,尤其是那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文章充满了诗意。公开课上,我期待着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可这位教师精心导入后,却随即指点学生勾画文章结构和开展写作手法讨论了。语言赏品环节就这样草草收了场!

鲁迅的小说《故乡》深刻展示了故乡人物命运的变化。一位教师特意请学生将三十年前的闰土外貌与眼前进行对比。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出了“红活圆实”、“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等词句。我满以为教者会让学生充分辨识、品味这前后迥异的“手”:一个年少丰润,生气勃勃惹人喜爱;一个年老枯干,粗笨难看可怜兮兮!可是,授课者却径直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揣摩对比手法!

这两位语文教师都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整体感知,从理解文题到赏评拓展,步步推进,环环相扣,课堂气氛煞是热闹。可是,听完课后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缺少了什么呢?是语文的味!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可见,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应多在语言上进行咀嚼。如果恰恰相反,在文章结构、写作技巧、情感主旨上耗时过多,就好比咬下一截甘蔗,尚未咀嚼就吐掉。哪能吮吸到其甜甜的汁液?

因此,我呼吁语文教师应多留点时间给语言,在语言品味上“多一点再多一点”。

1.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在动作演绎中步入课文的语言情境。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手势再现语境,帮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意境,让他们受到感染,得到启迪。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钻”字,形象展现了春草的蓬勃生机。教师可以伸手向上作拱状,配以调皮的语气,说:“看,小草拱破了土皮,向着蓝天探出了小脑袋,想看新奇呢!”

恰当的动作表演,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是个爱好文学的老先生,他居然可以忘记学生的存在,旁若无人地摇头晃脑地读书。“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句话中的“拗”字很能展示人物性格。有位教师拿起一本书,一边读,一边煞有介事的将头向后扭。学生兴味盎然,也纷纷模仿这个动作,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更主要的是,正是在这“拗”来“拗”去中,学生领悟到汉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和意韵。

2.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在直观影像前唤起鲜活的审美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影像播放、课件演示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

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八个字展现了一幅壮美景象:群山蜿蜒起伏,像银蛇舞动,高原上的丘陵连绵不断,像一只只白色的大象在奔驰。教师可以借用绘画再现这种景象!

新课程八年级下册《海燕》一文中,高尔基用激越的情绪,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叫喊、号叫的勇敢形象。只有同样激越的《命运交响曲》才能展现其气势!

同样,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也只有借助腰鼓表演的声音和画面,才能更好地诠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之美!

3.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在联想想象中激活储存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还是以《春》为例,“山朗润起来了”一句中,“朗润”这个词用得很精炼。可以先让学生联想一下以往天空明朗润泽的模样,接着请学生想象春风拂过春雨润过的山、蓝天白云下的山和一望就神清气爽的山!这样,教师就让学生在回忆中唤醒了各自的知识储备,使原有经验与要重构的形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实现了对“朗润”一词表象的感知和内涵的感悟。

《紫藤萝瀑布》描写紫藤萝花颜色上浅下深,用了一个化学术语“沉淀”,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糖溶于水的情形,以利于了解紫藤萝花的紫色好像沉淀下来的美丽奇异模样。“精灵”在《海燕》中是个很重要的词语。可是谁也没看过真正的精灵。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精灵的快乐、灵巧、轻盈、优美的模样神态,有助于理解作者对海燕的赞美。

4.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在对照仿写中领悟诱人的语言魅力。学生在学完课文的某些段落后,仿照原文写出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再将这些相对应的文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种训练方法就是“对照仿写”。

《看云识天气》中,一位教师梳理了“云的形态”和“云上的光彩”等内容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云。一位学生是这样写卷积云的:“看,蓝天像一片展开的湖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层层叠叠的细浪泛在湖面上,像一排排的鱼鳞,又像山坡上堆起的雪花。”通过与原文对比,学生在明白语言艺术美的同时,也理解了说明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点。

5.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在诵读吟咏中内化深邃的语言精华。中学生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于学习的内容,习惯于直觉感受积累。诵读吟咏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内涵美等多层面进行全面欣赏品味的过程,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活动,从语音、语义、图象、场景、事件、人物、情感等多角度去玩味和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配以合适的音乐旋律,让学生把课文与插图结合起来,以文为主,朗读欣赏,咀嚼语言,再以图为主,图文互义,练习背诵;还可由教师配乐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耳听范读与音乐,眼看挂图或录像,心里默诵或小声伴读,最后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完整的模板。特别是诗歌和文言文,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去感知作品的形象,感悟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的张力。

的确,学习语言需要咀嚼、品味和积累。教育专家李镇西曾呼吁过,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在此,我想说的是:语文课堂上,就把这宝贵的空间留给“语言”吧!